中國古建亭子一般是園林的組成部分,它一方面以其自身的優(yōu)美造型形成園林景觀的重要景觀節(jié)點,另一方面它的主要使用功能是供人在游園林時休憩及觀賞園林,考慮到觀景的需要,所以不同于居住等使用功能較強的房間要求,亭子一般是只有屋頂用于遮陰及避雨,而不建設(shè)圍護墻體。
亭子是一種中國傳統(tǒng)建筑,多建于園林、佛寺、廟宇。蓋在路旁或花園里供人休息,避雨,乘涼用的建筑物,面積較小,大多只有頂,沒有墻。
亭子也是用來點綴園林景觀的一種園林小品。
材料多以木材、竹材、石材、鋼筋混凝土為主,近年來玻璃、金屬、有機材料等也被人們引進到這種建筑上,使得亭子這種古老的建筑體系有了現(xiàn)代的時尚感覺。
亭子的由來:
亭子曾是市區(qū)一個有名的圩鎮(zhèn)。據(jù)說,宋朝武將狄青為開拓南方疆土,強迫山東的一部分老百姓隨軍南下直至南寧府,那時南寧府很小,城外一片荒涼,極少人煙。宋軍來到現(xiàn)在亭子這個地方后,狄青發(fā)現(xiàn)這里依山傍水,與南寧府只有一江之隔,水陸交通方便,便叫中軍傳令“停止前進”,讓從山東押來的老百姓住了下來。從此,他們就在這陌生的土地上住下,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設(shè)家園。那時的亭子還沒有地名,人們便給這片賴以生存的土地起名為“停子”。不知過了多少年,人們才把“停子”改為“亭子”。